央行宁愿挤牙膏也不猛开闸全面降准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2-04 02:18:06

资料来源:华夏时报作者:华夏时报

2013年6月,中国的“资金短缺”仍在眼前:资金短缺、利率大幅上升、市场动荡和担忧。资本就像水,货币市场是一个巨大的池,中央银行控制着水量。在“资金短缺”时期,水位大幅度下降,游泳池鱼遭受损失,SLF(站立贷款设施)第一次出现,向货币市场注入了Ganlin。

如今,SLF已成为各国央行经常提供的调节市场流动性的手段之一。而市场根本没有时间回味央行上个月五千亿元的水,一个月后,央行换汤换一般,再释放两千亿到四千亿元的水。经济衰退迫使中央银行放水似乎是一条法律。与上一次一样,这一次仍处于经济数据发布的敏感点,经济正面临下行压力。

  但问题是,根据央行上周公布的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9月末M2增速为12.9%,与13%的调控目标值差距无几,数据上显示市场并不缺流动性。此时问题就来了,央行为何急于释放流动性?而银行到底缺不缺流动性?

  “事实上,央行深刻理解当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难下是结构性问题,总量政策实在左右为难。”国信证券宏观分析师钟正生表示,放松银根则债务膨胀,收紧银根则加剧挤出,正是对央行两难处境的形象写照。

在思想底线下,治本之路是漫长的。

  SLF真相

一些与银行有关的人士向华夏时报证实,中央银行通过SLF进入11家银行,包括股份制银行和一些大城市公司,总规模为2000亿至4000亿元,各200亿元,为期3个月,但利率约为4%。这些银行包括浦东发展银行、兴业银行和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承认。

备用贷款机制(SLF)是在去年年初创建的。根据央行的说法,SLF的主要职能是满足金融机构的长期大量流动性需求,最长期限为3个月。目前主要在1~3个月内运行,利率水平是根据货币调控和分配方式的需要综合确定的。

  一家股份制银行上海总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应传闻:“央行了解过情况,我们也还在申请过程中,资金不像外界传的已经到位,还在申请过程中。”

中央银行明确表示,资金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和小微国家等国民经济薄弱环节,贷款利率低于正常水平。一位央行内部人士表示,市场流动性“极度宽松”,央行的政策信号表明,任何上调市场利率的预期都可能“被打破”。

10月21日,中国央行启动了为期14天的200亿元回购业务,收益率为3.40%。而这一正回购业务量与上一时期持平,是14天内正回购业务量连续第五次保持在200亿美元不变。“它旨在引导市场利率下降。”央行官员承认。

但华夏时报记者在接受采访时获悉,并非所有银行都有资本需求。一般而言,在流动性紧张时,商业银行可以向中央银行申请通过SLF或其他流动性工具获得资金。“但招商银行(China Merchants Bank)没有流动性问题。它最近没有向央行申请流动性需求,也没有从央行收到有针对性的流动性贷款通知。”招商银行执行副行长李灏向记者证实。

“华夏时报”记者早前采访建设银行行长王洪章时,正值“央行通过SLF向五大银行注入五千亿元流动性”的传言愈演愈烈之际,王洪章向本报明确表示,“中央银行只是来咨询我们的,但建设银行现在流动性强,不需要向央行申请。”

“尽管银行并不缺乏资金,但实体经济疲软,银行在下行周期下具有承受风险的能力,因此,尽管信贷扩张规模不小,但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央行行长们认为,在融资问题不是数量而是价格的情况下,银行间流动性总体上是宽松的。

  一个常识是,3月期SLF属于短期资金融通方式,3个月后,商业银行要向央行连本带息交还这笔资金。无论是SLF,还是PSL(抵押补充贷款),都是央行释放基础货币的工具,与直接降低存款准备金比率不同。因此,上述央行人士建议,从央行资产负债经营角度看,还是向商业银行提供短期借款更合适。

  但央行做的不是买卖,目的不是盈利,政策着眼点是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目标有4个,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述央行人士坦言,由于物价已经连创56个月新低,当前央行着急的是如何刺激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

  货币政策传导卡壳

  事实上,从央行发布的数据看,今年前三季度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拿到的钱并不少。

  2014年前三季度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2.84万亿元,为历史同期次高水平,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认为,今年前三季度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

  同时社会融资规模结构的变化,。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表外融资包括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和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但连续31个月下降的PPI和贷款结构中一般性贷款增长乏力等因素,显示出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依然不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表明经济中依然存在影响供求平衡的结构性问题。

  一个相悖的现实是,市场流动性充裕,而资金价格却在节节攀升,昭示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日趋高企。

  海通证券分析师姜超今年7月撰写的研究报告以PSL为例,“由于现实中,银行融资端成本下降在向贷款端传导中会产生流失,根据估算,假设PSL带来的融资成本下降,传导至金融机构平均贷款利率下降的比例为50%和80%,则企业的利息成本分别节约9.4%和17.7%,仍相对偏低。”

“这太难借了。”河北省株洲市一家小型轴承加工厂的老板王文武表示,如果是新的贷款客户,银行现在要求企业除了有足够的抵押品外,还要开设一个独特的公共账户,企业的所有结算和交付都应该在银行完成。

  而对于像王文武这样想要“还旧借新”的企业来说,“旧贷款到期未还上,想要再借新的出来,难上加难。”王文武坦言,这也是现在很多利用“过桥资金”的企业纷纷倒闭的原因。

  此情况下银行的苦衷是,对借款人风险识别和防控过于依赖第三方担保。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连续10个季度上升,不良率也已突破1%。随着经济增速的放缓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银监会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增长1023亿元,已经超过2013年全年的水平。其中,二季度不良贷款单季增幅为483亿元,虽然略低于一季度的540亿元,但仍处于近年来高位。随着不良贷款余额的较快增长,不良贷款率也升至1.08%的水平,较2013年末增长0.08个百分点。

工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曾指出,现在每年新增融资10万亿元,再加上到期后再发行数十亿元股票贷款,将给后续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大面积金融风险的防范带来巨大压力。因此,银行应该学会善于选择,善于放弃,以避免非理性的信贷增长。

  银行的这种“觉醒”自然带来了行为上的变化——惜贷。“经济下行周期里,银行风险偏好显弱,金融机构宁愿将资金放在银行间市场获取无风险收益。”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宏观研究主管谢亚轩道出了其中的道理,银行间的宽松不能传导到实体经济,银行对房地产价格等实体经济中的风险担忧而惜贷是重要原因。

  这的确是个难题,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出了问题。

  可能的解决方案诸如,改善企业生存环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增加融资渠道,银行融资不能支持风险相对高的行业,此类融资则由风险偏好高的资金供给方提供。

然而,“这是一个长期的项目,调整不会立即进行.”一位与央行关系密切的人士承认。这可能是当前影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因素之一,也是央行经常放水的原因之一。

“中国央行已在两个月内发放了近7000亿元的SLF,以填补基础货币缺口,并打算维持稳定的基础货币和资本状况。”民生证券研究所常务理事关庆友承认,这将促使金融机构降低流动性溢价,以抵消信贷溢价,从而提高杠杆率,降低实物融资成本。

  中央银行“新常态”

无论如何,银行间宽松政策不能传递给实体经济,很明显,目前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或方式存在问题。

  此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是包括央行、。与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相比,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着重强调“多举并措,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下半年货币政策的核心在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这无论对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是对于维持整个社会债务的平稳存续都是至关重要的。”钟正生认为。

  对此,央行在《报告》中专门设立专栏提到“降低融资成本要标本兼治”。那么“本”是什么?管清友认为,传统部门强劲的融资需求和储蓄率拐点是全社会融资成本被推高的本质原因,其结果是其他市场化部门融资需求被不断挤出。而“标”则是这种挤出效应下的表现形式:非标的兴起、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期限错配、融资链条盘根错节等等。

  此时央行的意图是,维持适度的基础货币缺口,即维持流动性结构性短缺的状态,央行相信这是增强对货币政策控制力的有利环境。目前央行宁愿在资产端“挤牙膏”,也不愿在负债端“猛放水”,也就是全面降准,正是央行货币政策“紧平衡”的体现。

  中国社科院教授、广发证券首席分析师刘煜辉则认为,“央行频繁地使用资产业务来满足流动性的缺口,这是过去一年时间所看到的货币政策结构上的变化,是一个必然选择,对央行来说是理性的,或者说是目前这个过渡状态下的唯一安排。央行要解放出来,促进货币政策市场化形成一个新结构,形成更有效率的传导机制,这需要渐进的过程。”

因此,各种有针对性的措施,如相关措施、目标削减措施和频繁采用可持续发展基金(SLF,PSL)等,恰恰反映了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中趋于“结构化”的趋势。但归根结底,货币政策仍然是一个整体政策,“紧平衡”可以预期,“结构性”是很难找到的。“生动地说,道达尔之矛注定很难征服建筑的盾牌。”钟正生说,这是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决策上的两难境地.

  “从进行商业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的现场和专项检查入手,规范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使得银行的服务能够真正做到依法合规、公开透明。”中国银监会政策研究局副局长张晓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坦言。而在利率市场化加速推进的大背景下,各家银行为吸收存款竞相提高砝码,但银监会将对银行高息揽储行为进行规范,从源头上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如此央行、银监会同时出手,旨在希望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但是否能真正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还要看未来政策的持续性和落实情况。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