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线下消费金融发展要解决的三个难题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1-11-12 00:08:25

  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那边消费金融行业又热闹了起来,不少P2P平台也在向消费金融过渡。平台在转型,逼着网贷专栏作家也跟着转型,今后,老猫我将会在专栏文章中加入不少消费金融行业的内容。

  
一般来说,老猫的主线是离线消费金融公司,那些有大量流量的线路,比如阿里京东,都是为了改变规则,我们可以做小学生。
  
首当其冲的是,车牌很难弄到手。
  
,但不包括电信运营所需的许可证,也没有针对行业特定牌照的互助金融行业。付款牌照、贷款牌照和小额贷款牌照似乎都有一点,但如果它们只是根据规管规定充当“资讯中介人”,则这些牌照是不必要的。
  
但是消费金融行业是不同的,这个行业是一个坚实的消费金融许可证,总共有17个获得了这个消费金融许可证。尽管更令人尴尬的是,许多知名的消费金融公司,包括许多地区性银行设立的公司,目前都是“无证”,,这真的是一大成功。
17间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不过,老猫认为放宽消费金融牌照是大势所趋。这并不是因为越来越多的P2P平台正在“出海”,而是因为被称为“正规军”的银行业,尤其是地区性银行正在纷纷涌入。仅在2016年11月,包括上海银行、华夏银行和江苏银行在内的五家银行就宣布成立消费金融公司。许多地区性银行将消费金融视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业务增长点,银行在资金来源、消费情景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预计2017年消费者金融许可证的发放有进一步放宽的趋势。
  
品牌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说到P2P平台,即使它们不在这个行业,我恐怕它们也可以命名为Lufax、PPDAI、人人网贷款等等。消费金融品牌呢?也许知道一点的人会说一封简短的信,恐怕就这样了。
  
事实上,自2013年以来,银监会修订和完善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开始计算,消费金融业也经历了近四年,同一时期的共同黄金行业,早已完成了一波从大涨到大衰退的壮丽生命周期,为什么消费金融业还不暖和?
  
首先,早期有执照的消费金融公司,自己的经营条件并不十分理想,直到用京东的白纸黑字,阿里华培养了大量的消费者,消费金融行业才变得流行起来,而当线下消费金融品牌想要工作时,他们发现自己的市场份额已经被网络巨头所竞争,几乎是一样的吗?
  
  然后就是线下消费金融公司的渠道被合作商家牢牢把控着。目前线下渠道主要是商家和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协议,当消费者在商家购买商品或服务时,与消费金融公司签订分期协议,然后由消费金融公司向商家垫付商品或服务的全价,并支付商家返点。可以看到在整个流程中,无论是消费场景还是产品或服务本身都在商家的掌控之中,消费者往往只能被动选择商家所推荐的消费金融品牌,造成了各消费金融品牌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和物力去和较大的商家搞好关系,以此来获取市场份额。
  
最后,很简单,P2P就是让你赚钱,而消费金融行业是让你花钱、赚钱,让顾客尝到甜头就会自然地传递,花钱,尤其是每个月提醒你还债,或多或少让人有点排斥的心。
  
消费金融行业品牌建设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从寻找消费者转变为让消费者主动选择你的品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无论是后来者还是先行者。
  
解决问题重复消费
  
  无论是京东还是阿里,他们都掌控了大量的线上流量,自建商城里品目繁多的商品保证了用户具有反复多次消费的理由。
  
然而,线下消费金融公司重复消费的情况并不是很乐观。根据CAT与消费金融界朋友的交流,消费金融业的重复消费率一般很低,一般在5%至8%之间。一方面,当前的离线消费金融公司以3C产品的分期为主力军,3C产品价格较高,更换频率较低;另一方面,离线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没有网上优势,导致许多消费者转向在线阶段性产品。而离线渠道仍然存在大量的恶意现金行为,加重了离线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负担。
  
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增加库存客户的活动来缓解,如设立“老有新”活动;开发高净值和重复消费的新产品,如旅游分期产品;以及加强不同行业的合作。目前,几家领先的消费金融公司的客户库存已普遍达到数百万客户,这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金矿。
  
  现在我们还可以说消费金融行业依然属于一片蓝海,不过随着P2P平台的陆续加入,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也来争抢蛋糕,市场上的客户份额将被挖掘殆尽,获客成本也将随之水涨船高。当然,2017年我们还暂时看不到这样的情况发生,但真正优秀的公司,往往在浪潮到来之前就做好了准备。如何在客户资源被挖掘殆尽前开拓新的渠道,让存量客户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将是最终决定谁能笑傲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