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国君非银刘欣琦团队】保险业对外开放超预期,对行业格局影响有限——保险行业专题研究

发表于 讨论求助 2022-05-20 23:43:40

本报告导读

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表示在未来几个月内将对人身险公司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参考海外经验并结合当前国内市场格局可以得出结论该项开放对行业影响有限。


摘要

国内保险业对外开放时间提前且力度加大。自从2017年11月财政部宣布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消息,拟在三年后将外资对人身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此次4月11日的政策相比去年有多项超预期,一方面将开放时间提前,从三年后将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及五年后不设限提前为几个月内放宽至51%及三年后不设限;另一方面进一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并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除此之外还全面取消了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此次国家对保险业开放的力度和决心之大,,此次进一步开放主要在于对外资寿险公司的影响。


通过回顾亚洲其他保险发达地区的保险业开放进程及影响,从开放后寿险行业保费增速、盈利能力、市场格局三个角度来分析,得出结论长远来看放开外资进入对当地的寿险业影响有限。日本、韩国、台湾作为亚太地区保险业较为发达的三个地区,均在上世纪70-90年代放开了外资进入当地保险业的政策,且开放的历程也都是逐步渐进式的开放,由于各国放开保险业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济背景不一致,使得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保险业得影响程度不一,不可一概而论,但整体来看对外开放这一政策对本地的保险业影响有限,开放后市场依旧保持了稳定发展,市场格局依旧主要由本土企业掌握。


国内保险业从我国加入WTO开始已实现较大程度的放开,预计此次的进一步开放对当前行业发展格局的影响有限。由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主要通过渠道供给来拉动需求端保费增长,即具有渠道优势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历经过去十七年的保险业开放之后,外资险企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仍较低,主要的原因可能为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存在冲突,以及外资险企铺设分支机构的速度较慢,导致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较低水平进一步使得市场影响力和渠道较为薄弱,在此背景下预计此次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短期内对国内保险业的发展和市场格局影响有限。


投资建议:保险业加大对外开放难改行业当前格局,行业龙头依旧会发挥自身渠道优势和规模效应,在后续行业发展转型中若能率先作出反应以及自身代理人素质较佳的公司将率先回暖增长,推荐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


风险提示:利率曲线趋势性下降;代理人人均产能增长低于预期。


1国内保险业开放程度已较高


1.1. 国内保险业对外开放较早且目前开放力度已较大


我国保险业起源于建国之初,以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后续若干年间由于社会环境动荡使得保险业务被停办,直至1979年保险业才恢复营业,在此后国内的保险业发展中逐步开启了对外开放的脚步,主要分为准备阶段、试点阶段、过渡阶段、基本对外开放阶段、全面对外开放阶段这五个阶段。,可以看到在2004年之后的基本对外开放阶段期间,国内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力度已经较大,,2018年的进一步开放仅在一些细节上进行了放开,也标志着我国保险业将正式步入全面开放阶段。



1.2. 开放后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一直较低


在我国保险业逐步开放的过程中,外资保险公司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至2017年底,国内有28家外资寿险公司(中资57家)和22家外资财险公司(中资63家),尽管从主体数量上外资保险公司已接近整体的三分之一,但市场份额却一致保持在较低水平,2017年外资寿险公司和外资财险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仅为6.97%和1.96%。

究其原因,对于外资财险公司来说,;对于外资寿险公司来说,主要可能是由于中方股东和外方股东的经营理念存在冲突,以及外资险企铺设分支机构的速度较慢导致的。加上国内目前保险市场主导的销售模式为通过代理人实现与客户的接触,由于代理人渠道的前期建设成本较高,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市场后由于规模的限制使得外资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渠道发展缓慢,相比国内大型险企一直较弱,它们主要通过银保或者电销渠道谋求差异化发展,这也就使得外企无法在国内消费者心中建立更强的品牌地位,从而无法实现市场份额的大幅提升。


2知往鉴今:对外开放后,日本、韩国、台湾本土保险业发展保持稳健


2.1. 日本:开放后受外部市场环境影响保费出现下滑,但市场份额仍由本土企业占据


日本的保险业起源于明治维新之后,通过引入借鉴欧美的保险和精算制度,日本保险业逐渐取得了初步发展,之后的几十年间由于经历了战争和经济萧条等社会事件,保险业发展速度缓慢,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之前,日本寿险业只有日本本土保险公司经营,受益于20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繁荣以及居民保险意识提升,在此期间日本商业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与投资业务均表现良好,行业规模迅速扩张。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保险市场一直是一个比较封闭的保险市场,保险市场份额被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内资保险公司手里,与欧美市场上成千家保险公司相竞经营的情况具有明显差异。


日本寿险市场对外开放始于1973年,自1973年2月人寿保险公司率先进入日本保险市场,之后一些外国寿险公司也开始在日本经营寿险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缓慢增长,金融业发展的相对滞后也不断显现。此时不断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放开金融市场和推行金融自由化,日本迫于内外双重压力,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一系列金融改革,其中就包括保险业的全面对外开放。1996年4月,日本《保险业法》修订,打破了寿险和财险分业经营的界限,并初步放开了企财险的费率限制,同年12月签订的《日美保险协定》正式打开了日本保险业的国门,这种开放不仅对两国而言可以互相进入对方的经营领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加速了日本保险市场的自由化,带来了外资保险公司的逐步进入。

日本保险业的开放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际,当时日本经济陷入萧条,使得保险行业得整体保费收入在后续几年出现负增长,行业整体净利润也有所下滑,因此也必须要认识到日本保险行业对外开放后整体保费收入的下滑并不是由于外资进入带来的。新的市场主体的加入,使得日本保险市场竞争更为有效,引导行业更为健康的发展,日本的保险业自由化与金融改革,促进了当地保险市场的竞争,提高了消费者的利益,满足了消费者对新产品开发的需求,同时伴随着银行、证券、保险领域相互渗透造成的业务多元化,实现了储蓄、保险、证券一体化的服务。对于消费者来说,自由化的保险市场、多样化的保险产品使他们的选择性和便利性大大提高,对行业和社会的发展是有益的。

对于日本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后市场增速出现下滑的原因,根据我们的分析主要有三点:第一,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经济带来冲击,使得日本经济衰退带来国民可支配收入下降,保费支出也随之降低;第二,日本保险市场经历了20世纪60-80年代的高速增长后,居民的保险需求也基本被激发和满足,家庭投保率已接近90%,日本的保险深度也达到6%左右的水平,位居世界前列,使得保险市场已接近饱和,市场增速必然放缓;第三,由于寿险保单的长期性以及定价利率是固定的,在90年代初期由于日本市场利率处于高位,为了提升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寿险公司提升了产品的定价利率(在5%-6%之间),但后续由于日本市场利率持续性下行,使得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无法覆盖定价成本,行业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利差损危机,7家寿险公司在此期间破产,使得保单的退保率急剧上升,带来续期保费的大幅下滑,从而使得行业总保费出现负增长。从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出,1996年的后续几年日本保险市场出现的负增长与保险业对外开放相关性极低,主要是以上三点原因所致。

从市场竞争格局上来看,从表3可以看出,在1996年开放后,日本保险市场仍以本土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外资的进入并未对国内保险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


2.2. 韩国:开放后外资市场份额稳定在低位


韩国保险业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韩国政府对韩国寿险业的发展一直采取保护政策,对于引进外资这个问题非常谨慎,直至1986年韩国只有六大国有保险公司在经营寿险业务,随着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快速增长,韩国贸易顺差大量增加,导致等国家和地区强烈要求双边会谈,其中保险业的自由开放也列入会谈目标,作为韩美贸易自由化进程的一部分,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韩国政府为适应保险市场开放的需要,开始准许进入韩国保险市场。


韩国保险业经历了两次开放,第一次开放从1986 年韩国政府同意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国内寿险市场开始至1996年加入 OECD前夕,这次开放是以允许外资进入韩国寿险市场为中心的开放,是一次量的开放,经过此次开放韩国寿险公司从1986年的6家发展到 1993 年的33家;第二次开放从1996年加入OECD开始至今, 这次开放是以放宽展业渠道、允许混业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广泛的制度开放,是一次质的开放,通过保险市场的开放也使得韩国的保险市场逐渐成熟, 管理较严格的保险公司的经营水平及业绩不断提高, 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的公司特别是一些第一次开放中跟风设立的内资公司逐渐退出市场。第一次开放为第二次开放做了准备, 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第二次开放在第一次开放的基础上取得了实质效果,,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从韩国的保费收入情况来看,1996年保险业对外开放后韩国的保费在短期内虽然有所下滑,也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对国内GDP带来负面影响使得保险支出下滑,但可以看到步入21世纪后韩国的保险业随着国内经济的增长维持了较快的增长,可以说明通过加大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外资的进入对当地保险业的长期向上发展并未带来实质性的影响。

从市场竞争格局上来看,从表5可以看出,在1996年全面开放后,韩国保险市场仍以本土企业占据主要地位,外资的进入并未对国内保险企业的市场份额造成冲击。1999年末,韩国寿险市场上共有合资寿险公司6家,外商独资寿险公司6家,外资企业的市场份额合计仅为8.7%。


2.3. 台湾:保险业开放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有所下滑


得益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对海上贸易的参与,台湾保险业发展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台湾的保险市场仅由当地的保险企业经营,不允许外国保险企业进入当地市场,以保护本地保险公司前期的成长和发展。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本地保险业的逐步成熟和壮大,1986年在与的双边中,为达成普遍优惠制度,台湾首先放开险企来台设立公司,1987年在“特别301条款”的压力下,台湾批准的安泰人寿和家庭人寿在台经营寿险业务,并从1988年起每年仍可允许1-2家保险公司在台营业,但规定了单一外资股东的股权占比不能超过30%,全部外资股东的持股比例不能超过49%。


对美开放保险市场之后,台湾也加强了对外资保险公司业务范围的控制和管理,以免外资保险公司对当地企业的经营带来较大的冲击,后续几年随着经济国际化浪潮的到来,台湾经济也迎来快速发展,台湾开始逐步放宽对其他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进入岛内的条件,并在1994年6月以加入关贸总协定为契机,宣布对所有外资保险公司开放市场,台湾地区也于1995年取消了合资保险公司外方股东股权比例的限制。自1995年全面开放保险市场以后,台湾寿险市场开始呈现出快速增长,保险公司数量和保费收入都急剧增长,在本地保险业竞争力提升的基础上,对外开放引进了国际保险市场上先进的经营技术和管理经验,刺激了保险业的发展,推动了本地保险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通过观察台湾保险业对外开放前后的保费收入及增速情况,可以看到引入外资后,台湾保险业的保费收入仍保持了较高速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高速增长。从保费增速和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来看,引入外资的短期内均出现了小幅下滑,但后续很快便有所回升,可以看出外资的引入中长期来看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从行业整体盈利能力来看,引入外资的短期内均出现了小幅下滑,尽管后续很快便有所回升,但拉长几年来看,可以看出外资的引入使得行业后续几年的整体盈利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预计原因为外资的进入在保险产品、经营管理以及产品销售等方面均有更为丰富的经验,价格优势得以体现,从而刺激了本土企业的经营,1999年台湾寿险业外资市场份额一度达29.9%,为了与外资企业争抢市场份额而被迫降低利润,使得行业利润率有所下滑。

但进入21世纪后续的年度中,外资寿险企业在台湾的发展逐步放缓,规模不断收缩,截至2016年底,台湾人身险市场共有20家内资寿险公司,4家外资寿险公司,2016年台湾寿险市场中内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高达97.68%,外资寿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仅为2.32%。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台湾金融业金控集团模式盛行,其中国泰金控、富邦金控、新光金控均为台湾当地知名的金控集团,这三家金控集团下的寿险公司市场份额便达到46%;另一方面是由于外资保险公司受到利差损以及台湾会计准则的影响,陆续主动撤出台湾市场。


3国内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影响几何?


3.1. 保险业此次开放超市场预期


自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所做出的相关保险业开放承诺后,在三年过渡期间以及后续年度迎来了外资保险公司的设立潮,外资保险机构逐步增长,此后在相关政策法规上并未有进行实质性的修改和补充。直至2017年9月,,,一是对于已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鼓励其进入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二是对于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机构,将进一步优化准入政策,通过引入更多优秀的境外保险机构,增强市场活力。同年11月,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在国新办吹风会上表示“三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五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向市场释放出了要扩大保险领域对外开放的重要信号。


此次4月11日博鳌亚洲论坛上高层明确提出的几项政策相比2017年11月财政部宣布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有多项超预期,一方面将开放时间提前,从三年后将人身险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及五年后不设限改为几个月内放宽至51%及三年后不设限;另一方面进一步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并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保持与中资机构一致,除此之外还全面取消了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由于财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早在2004年就已不设限,故此次开放对外资财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无影响;此次开放短期来看的影响主要在于年内可能会有一批中外合资寿险公司变为外资控股,但由于目前大部分合资险企经营已趋于稳定,预计外资的控股比例变为51%后短期内对公司的战略和经营不会有产生实质的影响和变化,国内保险业格局仍将维持目前的状态。


3.2. 国内保险业加大开放对当前保险市场格局影响极为有限


根据其他保险发达地区的开放经验来看,由于各个地区保险业实行对外开放的社会时期和经济环境不一样,当地保险业对外开放所带来的影响也不一致,但长远来看三个地区保险业的放开并未对行业发展产生较大的边际影响,长远来看均给当地的保险业带来了正面的积极作用,未对当地的保险业产生负面的冲击。


,保险业有望迎来进一步开放,短期来看对行业的影响极为有限,中长期来看引入更多的竞争将有助于提高国内保险产品的性价比,提升消费者的利益,有益于行业健康发展,但对国内保险行业当前的市场格局带来的冲击将有限。


根据我国实际的保险业发展环境可以判断,在当前国内保险业以代理人销售为主以及国内保险公司尤其是大型保险公司占据主要市场份额的背景下,外资险企主要依靠电网销和银保两类渠道去进行业务拓展,预计外国资本即使能在短期内实现了对人身险公司的控股,在战略和产品上仍将会延续当前的经营思路,在细分市场继续发挥自己的优势,而不会去大量投入发展代理人渠道,加上目前外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仍很低,中短期内外资险企尽管能通过带来更为创新的产品投放,但由于其市场份额和影响力较低,外资市场份额提升幅度依旧极为有限,对中资险企的市场份额以及整体市场格局带来的冲击将极为有限。


4投资建议:行业龙头影响极其有限,维持看好


回顾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历程,,目前我国保险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的背景下,在整个行业深度和密度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背景下,行业的发展主要靠供给端(即销售渠道)来带动,,银保渠道规模大幅缩减,当前整个市场的保费收入以代理人渠道为绝对主要来源。而上市保险公司均为行业龙头,在渠道建设方面占据绝对领先优势,代理人数量占据行业一半以上,使得四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占据四成以上。

国内寿险行业过去几年的高增长主要来自于代理人渠道人力的高速增长拉动所致,其中原因主要是因为保险产品的复杂程度较高,使得消费者必须通过专业人员的讲解才能对产品有所接受,过去几年“人海战术”的粗放式发展带来了短期的保费增长,但长期来看(从2018年以来的新单保费同比负增长即可看出)未来寿险行业的发展必将转变为通过提升现有代理人渠道的产能来实现行业供给端高质量的发展从而满足需求端的增长,推动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基于当前外资险企代理人渠道薄弱,市占率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外资险企若想通过建设自有代理人渠道来销售保险产品的难度将很大,预计国内保险业全面对外开放后,由于代理人渠道的薄弱外资的市场份额将很难有较大提升,对当前市场格局冲击有限,继续看好上市保险公司后续的发展。


预计在代理人渠道加大投入或者积极转变代理人渠道发展模式,通过加大培训来实现队伍质的增长的公司后续将率先实现保费的回暖增长,维持行业“增持”评级,推荐新华保险、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中国人寿。


5风险提示


1)利率趋势性下行和股票市场回调对公司投资收益产生的负面影响

2)人力增长及产能提升不达预期带来新单保费增长不及预期


发表
26906人 签到看排名